top of page

群組效應 Grouping Effect - Part 2

接續 Part 1。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的 Symphony No.6 – Pathétique (1893) 《悲愴》中第四樂章開頭的動機 (motif),小提琴的部分是個很有趣的錯覺。



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的原譜如上圖 (a) ,看得出來音高是有點跳躍式的,聽起來似乎很困難。當合奏起來時,我們會聽到旋律如圖 (b),也就是說,並沒有任何樂器真正拉出我們聽到的旋律,而是我們大腦自動將音高較接近且較有連貫性的音符重新組合成兩個新的旋律。


在 Diana Deutsch 的 Musical Illusions and Phantom Words 這本書也提及 Tchaikovsky 當年曾與指揮家 Arthur Nikisch 發生過爭論,Nikisch 認為照著 Tchaikovsky 的原譜演奏很困難,便將譜改寫如圖 (b) (註1)。


當年 Tchaikovsky 的堅持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時的樂團配置,第一與第二小提琴是分別坐在樂團的左右兩側,而不是像今日坐在同一側相鄰的區域,也就是說,按照 Tchaikovsky 的原譜演奏的話,可能會感覺到旋律在空間上晃來晃去,如此豐富了聆聽感 (註2)。


為了重現這個效果,我用 MIDI 編輯了這段旋律,並運用左右聲道的 Panning 去重現效果,並與無 Panning 的版本比較。無 Panning 的版本中,因為兩個小提琴聲部是套入相同的音色,所以合起來效果相當於將譜改寫為圖 (b) ,也就是我們本來會感知到的。


Panning 則有兩個版本: (1) 完全 Panning:第一小提琴完全在左聲道,第二小提琴完全在右聲道。此種適合由喇叭播放,類似於舞台上將兩個小提琴聲部分開配置在左右兩邊。 (2) 部分 Panning:第一小提琴偏向左聲道但不完全,右邊還是會聽到小聲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則偏向右邊。此版本適合用耳機播放,因為使用耳機聆聽時,左右耳完全聽不到對方聲道的東西,因此這種部份的 Panning 才能達到喇叭播放或現場演奏之效果。


聆聽音檔:

無 Panning


完全 Panning (適合喇叭播放)


部分 Panning (適合耳機播放)



雖然說多少能聽出旋律在空間上晃來晃去的效果,但我還是不解,Tchaikovsky 當年為何如此堅持,他真的知道這段旋律中隱藏的錯覺嗎?又為何不讓演奏變得簡單點呢?這些問題我向林宜徵老師提出時,她給了我一個我沒想到的答案:原譜會讓演奏者皺眉頭,聽起來才會夠苦澀,若以改寫後的旋律來演奏變得太容易了,就沒有那麼深層的情感。


這裡大家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平常聽音樂時不會有這些錯覺,只有在 Tchaikovsky 這首交響曲裡才會有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將聲音歸類時,對於音色的歸類會優先於對音高(或旋律)的歸類,在絕大部分的音樂裡,儘管一首曲子裡常有音域重疊的樂器,我們通常還是會跟著同一樂器的音色聽出旋律,因此上述群組效應只會出現在同一樂器(或音色)中。像是搖滾樂團常有的雙吉他配置,兩把吉他通常會調成不同的音色,因此我們都能夠清楚地分辨兩個吉他分別演奏的部分,並不會混淆而產生錯覺。




註1:Deutsch, Diana. Musical Illusions and Phantom Words (p. 3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註2:同註1。

Subscribe to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Welcome to the experiment
bottom of page